原标题:中国打造升级版“走出去”:从出口消费品变成出口投资品
今年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亮出一张新牌——国际产能合作,从印尼到哈萨克斯坦再到俄罗斯,从拉美到欧洲到南非,中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遍地开花,助力中国打造升级版“走出去”。
商务部近日发布,上半年,我国成套设备出口达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达到50.9亿美元,同比增长63.1%。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表示,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成为我国对外商务发展的一个亮点。
专家分析,从长期来看,我国国际产能“走出去”不光要盯紧拉美、南非、亚洲等市场,更要关注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家,瞄准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等战略性资产,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水平”迈进。
数据
上半年成套设备出口达600亿美元
商务部近日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1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59亿美元。
张向晨表示,今年上半年,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成为我国对外商务发展的一个亮点,成套设备出口和制造业对外投资都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成套设备出口达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达到50.9亿美元,同比增长63.1%。
“中国成套设备出口的持续增长再次证明,中国已经从原来主要出口消费品的国家,变成了出口投资品的国家。”在张向晨看来,而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则表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水平有了提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近期系统梳理了十几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结构。他发现,从2003年到2013年的11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中主要是服务业对外投资,工业对外投资则主要是矿山、采掘业等能源资源类的,制造业对外投资一直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占比仅达6.4%左右。
“这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吕铁向记者表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不少经济体复苏情况并不理想,都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本国经济,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走出去”正好迎合这种需求。
而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政策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看来,在“一带一路”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正在面临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中,首要就是交通的互联互通,这就为高铁等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动了需求。”
另外,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一共建立了6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完成投资95.9亿美元,雇用了14.8万名的国外劳工,为东道国上缴了12.8亿美元的税收。
亮点
国际产能合作“遍地开花”
国家发改委14日披露,已派出工作组赴巴西与相关官员举行了中巴产能合作第一轮项目对接。双方就中巴产能合作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进行了探讨,商定了49个项目的清单作为下一步推动两国产能合作的基础,并确定7个项目为优先合作项目。双方约定将于7月下旬召开视频会议,就产能合作早期收获项目开展第二轮对接。
不光在巴西,中国产能“走出去”在各地均有成果。而伴随中国领导人的频繁外访,也将中国的高铁、电力设备、核电装备等高端优势产能带向全球: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南非,从哈萨克斯坦到印尼再到法国,国际产能合作正在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一张“新名片”。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此前向记者表示,自从2014年开始,中国就在一些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试点,其中与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三国推进最快。
2015年3月,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访华期间,两国签署开展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广泛领域产能合作的33份文件,项目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
同月,印尼总统佐科访华,双方同意深化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鼓励中印尼两国企业在电力、光伏、钢铁、有色金属等产能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签署《中印尼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合作谅解备忘录》文件。
2015年5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俄罗斯,中俄签署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推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建材、矿业、石油化工、汽车、农业等领域的投资与产能合作。
同月,中方与拉美四国均签署产能与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签署70余项合作文件,同意成立300亿美元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其中,与巴西签署35项合作文件。
2015年6月,中国领导人访问欧洲,签署总额近700亿美元的70余项合作协议及合作,推销中国装备产能,在文件签署近50项协议,总金额近500亿美元;其中,在比利时签下近200亿美元合作协议。
■连线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
关注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等战略性资产
“以高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市场需求。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要全面占领市场,务必要将规模做大,形成规模效应后进而带动成本具有竞争力,未来的发展质量也越好,在全球市场也更有竞争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政策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向记者表示。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全面开花,得益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管理、设计、劳动力成本、生产率、价格等多指标的综合竞争优势,即中等偏上、比较实用的产品类型。
“这对亟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端市场都有着吸引力。”吕铁如是表示。
吕铁表示,从长期来看,我国国际产能“走出去”不光要盯紧拉美、南非、亚洲等市场,更要关注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家及地区,在其中取得一个平衡。在他看来,除了争取市场份额外,国际产能“走出去”更重要的目标在于瞄准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等战略性资产。
“根据我们的调研,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突飞猛进,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外收购密切相关。”吕铁介绍。
吕铁表示,从长期发展来看,国际产能向发达国家“走出去”,可以从中获取研发管理经验及人才、技能工人、高科技的研发能力、供应链的水平、产品设计以及对高端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高辉清表示,我国从最初的原材料、劳工输出,然后到产品“走出去”,最后到资金“走出去”和产能“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升级的趋势和规律,是打造中国“走出去”升级版的必然过程。(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赵晓娜)